三個和尚一定沒水渴嗎?
搞笑資訊網址 thejoythings.com

三個和尚一定沒水渴嗎?

打造全世界最大的FUN享平台,完全公開,不停更新, 免按讚!!!請多多支持 thejoythings.com
分享
──奧爾森學術思想介紹 關於《集體行動的邏輯》 奧爾森的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目前有超過十種語言的譯本, 1993年獲美國管理學會頒發的「最持久貢獻著作獎」,1995年獲得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的「里昂·愛潑斯坦獎」。 社會科學家往往假設: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一定會為實現這個共同利益採取集體行動。但公共選擇理論奠基者奧爾森教授卻發現,這個假設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集體行動的結果,許多合乎集體利益的集體行動並沒有發生。相反,個人自發的自利行為往往導致對集體不利、甚至極其有害的結果。如果我們問:「三個和尚究竟有沒有水喝?」奧爾森會答道:一般來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但若三個和尚「不對稱」,或存在「選擇性激勵」,那麼三個和尚很可能有水喝。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門瑟·奧爾森教授(Mancur Olson)作為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奠基者,無疑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其學術貢獻遠遠超越經濟學範圍,對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都產生重大作用。  奧爾森於1998年2月19日在辦公室門外心臟病突發去世。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羅伯特·梭羅(Robert Solow)聽到這個不幸消息時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相當類似,認識其中一個就等於認識了全部。但門瑟不同,他別具一格。這使我們更加懷念他。」  奧爾森最獨特之處,在於他對研究集體行動問題的執著。他一生專門研究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個人的理性行為往往無法產生集體或社會的理性結果?奧爾森看到的是亞當·史密夫所推崇的「看不見的手」的失靈。  奧爾森有三部代表作:《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年),《國家的興衰》(1982年),以及他猝然逝世前剛完成的《權力與繁榮》(2000年)。本文先介紹《集體行動的邏輯》這部著作中的主要觀點。 「看不見之手」失靈了   《集體行動的邏輯》出版之前,社會科學家往往假設: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一定會為實現這個共同利益採取集體行動。譬如,住在同一座樓裡的鄰居會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燈;同一社區的人會保持公共環境衛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會齊心協力扶持該股票的價格;消費者會組織起來與售賣偽劣產品的商家鬥爭;同一國家的國民會支援本國貨幣的堅挺;全世界無產者會聯合起來反對資本家的剝削。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奧爾森發現,這個貌似合理的假設並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集體行動的結果,許多合乎集體利益的集體行動並沒有發生。相反地,個人自發的自利行為往往導致對集體不利、甚至產生極其有害的結果。 集體行動的搭便車行為   「看不見的手」為什麼會失靈?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大家的理想為什麼常常無法實現?原來,集體行動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體的成員都能從中受益,包括那些沒有分擔集體行動成本的成員。例如,由於罷工的勝利,工人獲得加薪,這對所有工人都有好處。但那些參加罷工的工人卻承擔了所有風險和成本。這種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結構導致搭便車的行為。「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車者的祖師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進了宮廷樂隊。雖然他實際上沒有參加樂隊合奏這個「集體行動」,但他表演時毫不費力的裝模作樣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國王獎賞這個「集體行動」的成果。      奧爾森因此得出一個極具爭議的結論:由於搭便車行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個人一般不會為爭取集體利益作貢獻。集體行動的實現其實非常不容易。當集體人數較少時,集體行動比較容易產生;但隨著集體人數增加,產生集體行動就越來越困難。因為在人數眾多的大集體內,要通過協商解決如何分擔集體行動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人數越多,人均收益就相應減少,搭便車的動機便越強烈,搭便車行為也越難以發現。      奧爾森這一理論後來發展成「多人囚犯兩難博弈」 (n-person prisoner's dilemma games),成為非合作博弈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然而,它描述的卻是人們十分熟悉的現象,「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兩個和尚抬水喝」是集體行動成功的例子,而「三個和尚沒水喝」則體現了集體行動的失敗。從「二」到「三」由成功至失敗的變化,關鍵在於集體人數增多。 集體行動出現的條件   奧爾森還發現,集體行動在兩種特定條件下比較容易產生,一是集體成員的「不對稱」,二是「選擇性激勵」的存在。所謂「不對稱」即集體成員收益的不對稱。個別成員從集體行動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員來得越大,他為集體行動作貢獻的積極性也就越大。假如三個和尚中有一個是喝水特別多的「水鬼」,而其他兩個是很少喝水的「耐乾旱品種」,那麼「水鬼」和尚挑水給大家喝的可能性就很大。「不對稱」在國際間的集體行動中經常出現,例如亞洲金融危機對日本影響很大,因此日本積極出錢設立「亞洲貨幣基金」。同樣,美國認為北約能給美國安全帶來很大利益,因此願意負擔高達70%的北約經費。   「選擇性激勵」的存在是實現集體行動的另一個條件。選擇性激勵可以分為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兩種。正向激勵通過搭賣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集體成員為負擔集體行動的成本作貢獻。許多慈善機構的籌款活動都提供正向激勵,例如,購買慈善演出的門票可以觀看別人看不到的演出,慈善捐款可以獲得嬴取獎品的抽獎機會等,都是搭賣私人物品的行為。三個和尚中的那個小和尚也許就不介意天天下山挑水,藉此機會偷偷瞧一瞧在河對岸洗衣服的那位貌美村姑。與此類似,美國勞聯產聯領袖組織工會運動得到的利益,主要在於他們個人所獲得的政治權力和行政資源,與勞資談判獲得的直接利益反而關係不大。反向激勵是懲罰搭便車的措施,最常見的是禁止搭便車者享受集體行動的成果。許多國家的工會都將勞資談判的範圍限制在工會會員範圍內,使非會員無法享受工會爭取到的加薪和優惠待遇。 利他主義者是鳳毛麟角   奧爾森對集體行動的研究引起人們對此問題的重視。人們將奧爾森的理論應用到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更多的學者進一步探討集體行動的邏輯和建立更精細的行為模型。在過去20年裡,實驗經濟學家對參與集體行動的行為做了大量調查研究。九十年代起,描述集體行動的新一代模型開始出現。在這些模型中,理性自利的個人不再是唯一的假設。運用從實驗中得到的資料,這些模型假定不同的種類的人參與集體行動。   人的決策行為究竟能分成多少不同種類?經濟學家發現,不同文化的社會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義者,但這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為數少於1%。模型類比結果顯示,一個群體或社會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義者,整個社會的風氣和行為規範就會出現可喜變化。   實驗經濟學家設計了諸如「哀的美敦講價實驗」和「信任遊戲」等決策實驗,對人的行為進行窺探。許多這一類的研究都發現,40%到67%的人屬於「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一類。這類人被稱為「規範使用者」。另外大約有20%到30%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這類人就是奧爾森模型假設的那種人。無論別人如何善待他們,這些人都不會有所回報。這類人被稱為「理性利己主義者」。運用同樣的比例,三個和尚中應有兩個是「規範使用者」,一個是「理性利己主義者」。   「規範使用者」又可以細分成兩種,即「條件合作者」和「志願懲罰者」。「條件合作者」是老好人,他們願意發起協助行動,並且只要群體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以互惠行為作反應就堅持合作。但「條件合作者」對搭便車行為的容忍度卻不盡相同。他們對集體行動的貢獻與搭便車人數成反比,搭便車的人越多,「條件合作者」對集體行動的貢獻就越少。一旦搭便車的人數超過他們的容忍度,這些人也將採取不合作行為。因此,「理性利己主義者」會驅使「條件合作者」作出自私自利的行為選擇。   「志願懲罰者」是「疾惡如仇」的俠客,「以德報德、以怨報怨」的行為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懲罰搭便車者。懲罰可以是口頭批評,也可以是給搭便車者造成物質損失。即使懲罰行為對「志願懲罰者」本身的個人利益造成明顯的損失,他們也在所不惜。   研究發現,「志願懲罰者」的存在對於集體行動的結果有很大影響。他們約束搭便車行為,起著維護社會行為規範的作用。他們的懲罰使「理性利己主義者」不得不計算受懲罰的成本,修改自己的行為。如果沒有「志願懲罰者」,搭便車者不受約束,「條件合作者」就會逐漸減少甚至停止為集體行動作貢獻,生產不出集體有益的公共物品來。 理論涵蓋範圍擴大   以上發現豐富了人們對於集體行動產生過程的理解,加深了對決策行為的認識,同時也擴大了奧爾森理論的涵蓋範圍。首先,新發現雖然修改了奧爾森模型的假設,但修改的程度有限。奧爾森模型中只有「理性利己主義者」,但實驗結果發現「理性利己主義者」和「條件合作者」兩類人加在一起佔大多數。其實,「條件合作者」也是一種搭便車者。維護社會行為的規範實際上是一種公共物品,因為遵循社會行為準則能減少不確定性,增強互信,對大家都有利。但「生產」這種公共物品需要支付成本,而「條件合作者」不願意像「志願懲罰者」那樣承擔集體行動的成本,在與「理性利己主義者」的鬥爭中選擇袖手旁觀的搭便車行為。在這個意義上說,實驗研究的發現與奧爾森的基本假設相差不遠。再者,「志願懲罰者」的作用與奧爾森的「反向選擇性激勵」異曲同工,都是運用懲罰性工具來保證集體行動的產生。奧爾森發現反向激勵的作用,實驗研究則說明反向激勵其實是人類行為中的一種。   三個和尚究竟有沒有水喝呢?奧爾森會這樣回答:一般來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但如果這三個和尚「不對稱」,或是存在「選擇性激勵」,那麼三個和尚就很可能有水喝。實驗經濟學家的答案是:三個和尚有沒有水喝取決於那兩個「規範使用者」中有沒有「志願懲罰者」。如果兩個「規範使用者」屬於老好人類型的「條件合作者」,那麼三個和尚最終還是沒有水喝,因為那個「理性利己主義」和尚會破壞合作環境,驅使「條件合作者」選擇搭便車行為。如果有一個和尚是「志願懲罰者」,情況就完全不同。這位俠義和尚會不惜時間和代價盯住想搭便車的「理性利己主義」和尚,不讓他喝一滴水,逼使他參加取水行動。結果自然是:三個和尚有水喝。      

打造全世界最大的FUN享平台,完全公開,不停更新, 免按讚!!!請多多支持 thejoythings.com
分享
投搞方式:[按此投搞]。
重要聲明:本站的資料由第三者提供,我們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所有的留言只是留言者的個人意見,並不能代表本站之立場。我們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若你對本站有任可意見,可以寫信給我們 [按此聯絡我們]。 若閣下為部份資訊的版權擁有者,如有觸犯您的知識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於接到投訴後即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