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最有可能毀滅地球的11種方式
50萬年前,原始人就在我們現在建造城市的土地上溜達了,不斷的發展著各自的語言,向別的星球發送偵探衛星。這真的很難想像,如果這些一切都結束了會是什麼樣?到現在為止,曾經在這個星球上生活過的99%的物種都已經消失了,甚至包括我們的老祖宗。
人類的活動嚴重的破壞了幾乎地球上所有的物種的生活。現在的毀滅程度達到了── 根據一些確實的評估,比如化石的記錄──平均水平的10000倍。現在,我們可能會擔心一些蝸牛和松鼠也會毀壞自然(它們總是貯藏許多種子以當做食物)。
在1983年,英國的宇宙學家Brandon Cater 發起了"地球毀滅日"的爭論,用統計學的方法評判出來,我們也很有可能加入那99%中。如果人類生存了很長的時間並且還將我們的足跡遍布到銀河之外了的話,那人類的總數將會達到萬億以上。純粹從機率上講,我們不會是第一批這些人。或者換個角度講:我們這一代人有多大可能會成為不幸的那一代呢?比如像是仍然有五分之一曾經活著的人現在依然健在。成為很不幸的那一代人的機率會在毀滅日來臨的跡象最明顯的時候最高,也是這些跡像不斷湧現的時候──所以,現在真的很危險。
NO.1 小行星撞擊
小行星撞擊可能會認為是很低俗的好萊塢情節,所以也就沒什麼人把這個當回事兒了。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一些宇宙的"不明來客"的確會撞擊地球,並且我們根本用不著等上上百萬年才會發生。在1908年一個200英尺寬的彗星碎片闖入了大氣層,並在大氣層中不斷燃燒,最後墜落在了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的Tunguska 區裡,這個碎片的能量將近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天文學家們估計這樣規模的事件將會每一到三個世紀發生一次。
Benny Peiser,一個在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的悲觀主義的人類學家,說那樣的撞擊將會迅速的毀滅人類文明。他說,曾經在1490年中國甘肅的慶陽縣,一個彗星就殺死了10000人。許多科學家對他的說法都很懷疑:彗星撞擊更有可能會撞擊到海洋中去,小的一些會撞擊到地球上的基本上只能影響到不怎麼發達的地方。但是一些大的彗星,具體在那裡著陸根本就沒什麼關係。凡是大過半英里的東西撞到地球上──基本上每25萬年就"光臨"一次地球──就會使得地球在全球范偉內冒起"火風暴", 然後又會因為火風暴中刮起的灰塵讓地球變的很冷。人類也許會生存下來,但是文明估計就沒有了。一個五英里寬的的小行星,就像當年毀滅恐龍的那種,會引發大規模的毀滅。
一個真正令人寒心的事實是:看看凱伯帶吧,一個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由將近10萬直徑在50英里的大冰球組成的天體帶。凱伯帶想地球發過來了一些彗星雨過來了。如果一些比較大個的向我們跑過來了,那之後,地球上現在很低等生物到時候可能都成為高等生物了,甚至是蟑螂。
NO.2 全球變暖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同人類對正在變暖的地球負有一定的責任。全球變暖不僅能引發洪水、摧毀糧田。最近哈佛醫學院的保羅愛潑斯坦的研究表明,一個溫暖的星球為寄生蟲和熱帶病原體提供了更舒適的環境,因此會導致傳染病的蔓延。這些傳染病中可能包括一些農作物病害,再加上大量的氣候變化,將可能造成飢荒。
這些影響可能會更顯著。目前,大氣氣體將足夠的熱量留在地球表面以使我們感覺舒適。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將可能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溫度升高帶來更多的蒸發作用,釋放出水蒸氣(一種潛在的溫室氣體),含有水汽的大氣將會留住更多的熱量,使二氧化碳從岩石中釋放出來(二氧化碳咋的從岩石出來?我不知道了……),而二氧化碳是最臭名昭著的溫室氣體,將使全球溫度繼續升高。地球最終可能會像金星一樣,每天最高能有900華式度(約等於500攝氏度)。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持續變暖才會導致這種失控的溫室效應,但科學家們完全不清楚什麼時候才是引爆點。
NO.3 地球磁極反轉
每隔幾十萬年地球磁場會減小到幾乎為零並持續大約一個世紀,然後逐漸恢復後卻是南北極相反。上次反轉是78萬年前,所以距下次為時不遠了。更糟的是一個世紀以來地球磁場強度減小了大約百分之五。在GPS已經取代指南針的年代為什麼還要為此操心呢?嗯,磁場可令粒子風暴、太陽發出的宇宙射線以及來自外太空的高能亞原子粒子發生偏轉。要沒有磁場的保護這些粒子會直接衝擊大氣層,進一步侵蝕業已脆弱的臭氧層。
到時,那些需要磁場導航的動物將會岌岌可危,可能導致嚴重的生態災難。但請注意:"以前的反轉並沒有留下明顯的化石證據",來自NASA 戈達德航空中心的Sten Odenwald 說道。 "這一點很不尋常。" 儘管如此,像殺死四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就沒留下一丁點化石記錄。
NO.4 空間塌陷
《翻花繩》(又作貓的搖籃)小說中空間的塌陷。在小說中,科特·馮尼根虛構了'冰-9"的感念,一種比冰更為穩定的水同質異形體(相比冰的0度,冰-9在45.8°C才融化)。於水稍稍接觸,就可以導致水的同質化,在海洋中放入冰-9可以將整個海洋晶體化(也就是結冰)。雖然冰-9的感念屬於虛構,但是作為諷刺小說,他所映射的突發性危機確實實實在在的現實。
在宇宙的最初,主要的宇宙學模型均認為那裡沒有空間,只有能量,我們稱之為虛真空(非穩態平衡),由於虛真空的極度不穩定,於是產生了更為穩定的真空(穩態平衡),就像冰-9與冰,真空迅速的取代了虛真空。這一過程釋放了大量的能量,於是飛快的擴張了宇宙。而相對的,我們無法確定是否有更為穩定的空間平衡存在,就像現在宇宙的膨脹和冷卻,新的平衡一旦出現就可以以光的速度重新定義宇宙。
在這樣的宇宙,物理定則都會改變,而釋放出的能量則足以毀滅一切(實際上,我認為也可以這樣理解,是我們這個相對不穩定的空間中的一切,釋放了這些能量,你和我,還有煎蛋的服務器)。新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Piet Hut教授表示:"這是個很好的故事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沒有什麼要做的,我們應該更多的研究一下已知的威脅,比如說暴走的黑洞"
NO.5 全球瘟疫
如果地球沒有玩死我們,我們的有機體朋友可能接替它未竟的事業。微生物與人類和平共處,但偶爾也會"發發脾氣"。 14世紀的黑死病殺死了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口; 1918年到1919看的流感奪去了2000萬人的生命;艾滋病導致的死亡率與此相當並還在增強。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1980到1992年的報告顯示,美國傳染病的死亡率上升了58%。以前的疾病如霍亂、麻疹產生了新的抗藥性。密集的農業生產和土地開發使人類密切接觸動物病原體。國際旅行也意味著更快的疾病傳播。
傳染病專家Michael Osterholm將當前的形式描述為"逆水行舟"。最嚴峻的請形可能是,在我們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出現了快速傳播或可以抵抗所有化學藥物的菌株,這也許就是我們攪亂生態平衡的苦果。大約12000年前,哺乳動物的滅絕突然橫掃美洲大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Ross MacPhee 認為罪魁禍首是人類移民新大陸時帶來的一種極度致命的疾病。
NO.6 虛幻的宇宙
某一個清晨你睜開眼突然驚恐的發現,原來自己原來一直生活在一個夢裡,而現在,夢醒了。我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但是她有沒有可能只是一個愚弄我們的夢呢?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這個古老的哲學問題,一直通過不同的文化觀念折射出不同的答案,就像在William S. Burrows的名作,電影《黑客帝國》中的那樣。高等研究學院的哈特把它比喻成真空坍縮的威脅,正如廣袤的宇宙的宇宙可能非真,我們稱為存在的那些星空中堅實的物質形式可能也是虛幻。
公元四世紀,道教哲學家莊子用優美的詩篇表達出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描繪了一個生動的夢,在這個夢裡面,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沒有意識到自己人類狀態的蝴蝶。當他醒了以後,他問出了那句著名的哲言:"究竟是我在夢中夢到自己是一隻蝴蝶呢?還是我是一隻夢見自己變成莊子的蝴蝶?"
NO.7 群體發瘋
上個世界以來,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保障都提高了, 但是呢,人類精神健康的狀況卻每況愈下。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大約有5億的地球人被心理失調困擾。到2020年,憂鬱症將排在心血管疾病後列為第二大導致死亡或喪失生產能力的強大疾病。人類生命週期的增長,加劇了這個問題,人們將不得不更多時間來面對孤獨和老無所依。 (推薦啊,好片子)美國65歲以上人群不成比例的高自殺預期。
相對應的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科學家Gregory Stock認為醫藥發展可以讓人們活到200歲以上。如果這個預期實現,我們將面臨難以預料的社會和心理挑戰。 200年的感觸累計可能讓大腦過載而產生新型心理大腦疾病,可能孕育拜末日教的蓬勃發展。目前年長人群的憂鬱症和自殺問題可能將持續。而也許的解決方案,"百憂解"(抗憂鬱藥)的配方服用,最後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我們並沒有長期服用影響的有效數據。
NO.8 生物科技災難
當人類一手導致了生物的滅絕,卻在同時也通過基因工程創造了新的物種。改良農作物同普通農作物比起來,更飽滿、更可口,也更有營養。基因改造後的微生物幫助人類解決了很多醫療困難。基因治療也為修正人類自身的DNA缺陷提供了可能。
然而生物科技也可能存在危害。儘管尚無證據顯示轉基因食物的不安全性,但已有跡象表明改良物種內部的新基因可能"洩露"並"流竄"到其他物種中去。而且,改良作物還可能提高害蟲的抗藥性。 Jeremy Rifkin等心存懷疑的學者長期以來一直擔憂"超級水稻"和由此產生的"超級害蟲"會進一步惡化已經十分脆弱的生態系統。基因改變後的微生物可能會難以清除。
不過,最讓人擔心的是,生物科技可能會遭到濫用。如果某個恐怖組織或邪惡國家認為炭疽熱還不足以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也許會嘗試其他的方法,比如製造可由空氣傳播的埃博拉病毒----顯然這將成為人類的重大災難。
NO.9 生態系統崩壞
想想一下,對於野生動物的獵殺,燃燒的雨林都會佔據一些媒體小小的版面,但是這背後卻有一個極大的危機-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大自然孕育了無數的物種,而且,並沒有壓倒性的物種優勢存在。
最近,在皇家島國家公園進行的研究給出了一個例子,寒冷的冬天使得狼群獵殺更多的麋鹿,麋鹿數量的減少則導致了香脂樹幼苗的瘋長,而樹苗則降低了二氧化碳濃度,於是降低了保溫性能,一切都是相關聯的。為了保證人類的需要,我們構建了越來越多的房屋與農用地,將多樣化的地表生態轉變為單一的農作物物種,轉移動植物,並且在大自然中人為的添加了愈多非自然的化學物品。
由於人類的活動,每一年有最少3萬物種從地球上消失,換句話說,我們正在親自製造著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滅絕。耶魯大學的生態學學者Stephen Kellert表示,人類正在破壞地球生態的平衡和細節,大型疾病災害很可能突發蔓延,而授粉昆蟲也有可能逐漸消失,接連而致的則將會是全球性的農作物危機。或者說,我們正在走向一個我們根本意料不到的危機,當我們發現的時候,就太晚了。
NO.10 全球性戰爭
美國和俄國有共計約19,000枚可使用的核彈頭。核戰爭在今日看來是不大可能發生了,但是在十幾年前,蘇聯的解體看來也是不可能的。隨著政治局勢的好轉,核彈似乎也失去了威脅,發生核危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時,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導彈防禦系統也只能攔截一小部分亂飚的導彈,而且他們能夠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其他種類的武器同樣也有滅絕世界的功效。
日本早在一戰後就開始試驗生物武器,美蘇兩國同樣也在冷戰期間研究開發致命性的微生物武器。與核武器對比,生物武器成本低,便於製造,易於隱藏。同時,他們也難以控制,對恐怖分子來說,這種不靠譜的武器也許很有吸引力。加拿大安大略省圭爾夫市大學的John Leslie(約翰·萊斯利)教授指出,基因工程的發展,將促使只攻擊某特定種族集團的“種族性”生物武器出現。
NO.11 機器人接管世界
人類創造了智能機器人,然後他們反過來抵抗人類,最終接管這個世界。天啊,我們在電影電視漫畫裡看到這類劇情幾十年了,但是看看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智能機器人的毛都還沒一根。
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技術系創始人之一-Hans Moravec依然是這種思潮的信徒。他預測到了2040年,機器人將擁有媲美人類水平的智慧,也許還會出現類人的意識和感知,之後更將一發不可收拾。他認為人類和機器之間將會出現一種共生的關係, 二者將合二為一形成一種“後生物”,由此共生體的智能有可能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
麻省的一位名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專家預測了這樣的未來,人類可以把他們的意識下載到與電腦連接的代理機器中,然後進入無邊的信息海洋中遨遊。這將是人類的終點還是進化的新階段,取決於你自己的看待角度了。 Minsky的觀點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
自從1989年左右第一台“虛擬現實”的機器投放市場以來,興奮的記者們就為它大唱讚歌,稱之為“電子迷幻藥”,這些幻境製造機也許會誘惑人們使用並沉溺於此。由此社會學家對我們的文明,甚至整個種族將往何處去感到不安。當體會虛擬現實變成更像套個保齡球在腦袋上玩吃豆豆遊戲那樣,說話這個功能將消失。值得慶幸的是, Minsky認為人和機器的融合還要在很多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