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自然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飯局。
飯桌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弱化生意場上公事公辦的色彩。一場飯局下來,天上完全有可能掉資金、掉項目,甚至掉官位…… 這就是一些飯局達人對飯局樂此不疲的原因。
王朔在《新狂人日記》中描述過一群人,每天都頂著“三哥”的名目吃飯: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來了…… 剩下的就全是周末。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吃飯不是萬能的,但是不吃飯卻是萬萬不能的。零點調查公布的《中國居民溝通指數》中,“飯局社交”仍是中國人最為普及的社交方式。選擇“聚餐”這種社交方式的人達到46%,遠遠高於排在第二位的體育活動,後者僅占13%。
對大多數職場人士來說,飯桌成了另一個社交戰場
“我目前生活狀況大體上就是酒、會、睡。”一位企業的高管向記者感嘆。“只要統計飯局的數量,就知道現在大概是一年中的哪個階段了。”一位營銷經理從飯局的頻率中,能夠聽出時間的腳步。
對大多數職場人士來說,飯桌成了另一個社交戰場,他們在這裏尋找融洽的人際關系認同、社會資源、生意機會乃至友誼。
每一場飯局下來,懂得社交的人,都會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社交信用卡,添上一筆不等值的透支金額。
敏感問題可以放在飯局上談
建國:
機械銷售經理
年齡:
34歲
飯局頻率:
一周一次
角色:
坐莊
話題:
政治八卦、社會見聞、個人生活
人均消費:
200元,偶然也有兩個人吃了四五千元的情況。
一般都是我請別人吃飯。不過在我們這個行業,初次見面就請人吃飯會比較冒失,因為我們面對的客戶並不是特別多,都是一些比較大型的公司,所謂“來日方長”。如果我今天有跟對方坐下來吃飯這層關系,其實說明我們一定有著一個長期合作的關系,吃飯只是維持這種關系而已。
國內的客戶在這些話題上會比較內斂一些
我接觸到的極個別的大型國企會對吃飯這個問題比較敏感,因為企業文化的緣故,他們會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員工會擔心與他人一起吃飯,造成不好的影響而拒絕,但是我們不會因此而合作得不愉快。其實,我並不覺得一定要吃飯,但是在中國做生意必要的人情還是會講一些,而且在飯桌上能獲得更多的信息,一般會把一些敏感的問題放在飯局上談。
在飯局上聊宏觀經濟大局、國際形勢、油價、就業這些話題的人都是級別比較高一點的客人。油價關乎原材料上漲啊,就業常常是老板們關心的話題。我們北京那邊的工廠,員工的住家被拆遷了,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百萬富翁,然後第二天,開著一個名車來上班,和老板的車子級別一樣,老板會用閑扯的方式說這個事情,但最後會引出原材料漲價了、成本高了的話題。
有一次跟一個臺灣客戶吃飯,他年紀快40 歲了,說到酣處,會提醒你千萬不要帶老婆去massage(按摩),因為那裏很多人都沒有穿衣服,而按摩師都是男的。相對來說,國內的客戶在這些話題上會比較內斂一些。一些客戶聊的政治性的八卦讓我很震驚,不過多數聽過就聽過了,也不會把它當真。
一次與老總喝酒成了忘年交
記憶深刻的是有年情人節,跟一個老總在成都一個街邊小吃店,喝著小酒聊到深夜,客戶笑著說咱爺倆把情人的概念擴展了,對方跟我父親的年紀差不多,後來,我們就成了忘年交。
以前同大老板吃飯會比較拘束,更多的是聽老板說,然後充當服務員以及跑腿買單的角色。記得自己剛開始入行,吃飯的時候生怕照顧得不好,說“老板你來點吧”,對方的助理就在一旁開玩笑提醒:哪有能讓老板點菜的呀!
以前點菜的時候會左看看,右看看,拿不定主意。現在吃完飯對下單,做到一個心裏有數就行了。出差到外地吃飯,我還是會進行事先考察,比如坐出租車的時候會問一下:附近有沒有什麽很好的吃飯的地方?如果熟悉了就會聽客戶的意見或者約好在老地方見面。
高端客戶吃的不是飯
Tony :
通信行業項目經理
年齡:
33歲
飯局頻率:
一周一次
角色:
坐莊
話題:
新潮事物
人均消費:幾百元,一餐飯總共不能超過5000
我目前經常面對的客戶都是跨國金融企業和國內一些比較大的金融集團。公司在請人吃飯的問題上,相對比較靈活,一般會預先跟領導口頭申請一下,控制在1000 塊以下,單次超出範圍和月份超出預算都要跟老板匯報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