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大女人時代到來嗎
“從下星期的功能表到度假的行程,大大小小我管你別問,大女人把你的軟弱交給他吧大女人……”大女人的形象,從上個世紀蔡琴的歌聲中走入了現實社會。近日,《環球時報》、《德國明鏡週刊》和法新社紛紛以調侃的口氣寫到大女人時代的到來,“世界將回到‘母系社會’”,這些文章所到之處,都引來一片感慨。
大女人有什麼不好?獨立、堅韌而強大,如果真的進入大女人時代,男性至少可以
卸下一半的重擔,可以更自由地選擇生活。但是,我們進入了“大女人時代”了嗎?女性專家周美珍不這麼認為,她很想學著《慾望都市》的開頭說一句:歡迎來到大女人時代,但現實並非如此。在這個男女平等性別差異越來越模糊的年代,雖然女人被要求勇敢大度,男人開始學習溫柔,大女人和小男人都逐漸增加,但在中國,即便是 上海,也都遠遠沒有進入大女人時代。
堅韌獨立成大女人特質
2005年,一部《 大長今》紅遍了整個亞洲。一個從小父母早亡的女性,在備受歧視的性別文化當中,如一顆稗草般地堅強成長,成就了一番超越當時亞洲乃至世界女性想像力的事業。她堅韌但不頑固,強大但不強勢,智慧但不狡黠,勇敢但不冒進,“大長今”成了當下大女人的形象代表。同時,去年一個千余人參與的雜誌調查也顯示,他們認為大女人所具備的第一品質是堅韌和豁達,只有一個獨立自強的女性,才能夠在社會獲得認可和發展;而他們心中的大女人形象並非大大咧咧的男人婆,也不是精明強幹的職業女經理人,而是充滿韌性、面臨任何逆境都不退縮的女性。
說起大女人,中國人總有一個永遠的攻擊對象:上海男人。一說到上海男人,就說是怕老婆的,自己偷偷地藏私房錢。其實又何止上海男人?雖然中國二十餘年來一直在說的“陰盛陽衰”多半是體育上的現象,但實際生活遠遠超出了體育。世界著名調研公司AC尼爾森近日做的中國消費者2005年度購買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家庭消費由女性作主;世界知名廣告公司智威湯遜東北亞總裁湯姆多克托羅夫(TomDoctoroff)在觀看了這份報告後也指出:在中國,已婚女子有著很大的權力,正是她們,決定了中國家庭的財政支出。
女性經濟能力逐年提高
80年前,林語堂說過“出嫁是女子最好、最相宜、最稱心的職業”,而時至今日,這種說法越來越受到女性的鄙夷,“嫁得好,更要幹得好”才是大女人們的選擇。經濟地位的上升是“大女人”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在法新社的記者看來,中國女性不光是越來越善於用她們男人的錢,她們自己賺的錢也越來越多。廣東外語外貿學院楊曉嚴教授認為,女人找工作往往比男人容易,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女性,她們較容易找到打掃清潔、營業員等工作,往往比她們的丈夫賺得多。
近日,深圳的一項調查報告也表明,45.9%的被訪已婚女性表示自己的收入基本與丈夫持平甚至超過丈夫。雖然還有54.1%被訪已婚女性的月收入低於丈夫,但毫無疑問的是,女性在職場中發揮了日益巨大的作用,賺的錢也越來越多。
這一點,商人們的嗅覺是最敏銳和最直接的。上海的美國商會主席傑瑟普萊斯看到,中國的市場日益由女性主導,女性市場早已超出了服裝、化粧品和首飾的範圍,“整形外科將是一個大市場。不僅因為整形給女人帶來更多自信,也因為這使她們更容易找到工作”。普萊斯把這個現象稱為“一個戲劇性的變遷”。在外國商人看來,許多中國女性骨子裏很潑辣,但是對外人,她們卻可以顯得非常溫柔和女性化,而這正是傳統的要求。
大女人不是男性的威脅
“男性解放”是上世紀90年代新涌現的新名詞之一。那些希望“解放男性”的專家宣稱,男性背負太多的責任,希望從事業拼搏者的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以分享女人那份擁有家庭生活的自由。很好,男性們終於也厭倦了專門“主外”的角色。周美珍說:“將全部社會責任壓在男性身上,這對男性也不公平;傳統的兩性文化壓迫了婦女,也不曾保護男人,因此,婦女的解放和男人的解放應當是同一場革命,即人性的解放。如果女性可以成長為‘大女人’,她們可以撐起真正的半邊天,男性也就獲得了解放。”
一位澳大利亞的男性解放研究者說,21世紀男子漢解放運動的目標,是尋找男人的精神自由和心理健康,是讓男人對婚姻、家庭、職業、友誼都感到更為自信與輕鬆,是幫助男人獲得更為充實與平和的內心世界。在刀耕火種的社會,男人的優勢無疑體現“壯勞力”上,如今隨著各種技術的進步,已漸漸證明幾乎在每個領域“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同樣能做到”。
獨生子女的長大成人為“男性解放”和“大女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機。上世紀70年代末,第一批獨生子女的誕生,造就了中國的第一批“小太陽”。這個時期以後出生的男性,大都從小被仔細呵護,而保護神大多都由母親、奶奶或外婆這類母性角色擔當。因此,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對女性更多地充滿感激和尊重,他們會更容易地接受比較多元的社會角色,如大女人或溫柔的男性。
大女人≠大男人
大女人會不會成為大男人?這是眾多反對者的擔憂。美國著名心理學者諾倫霍西瑪認為,由於女人和男人的成長環境和情感方式不同,大女人在遭受壓力時不會像大男人那般拿外物撒氣。霍西瑪的研究表示,女人們遇到壓力或者困難時,會反覆思考問題所在,從而造成其情緒低落,憂心忡忡;相反,男性在遇到問題時,更有可能將此歸咎於他人或環境等外部因素。
大女人為了處理情緒緊張、焦慮或失控等狀況,有時會做出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她們或許會“暴吃”
使自己身材發胖的食品或酗酒;有時,她們會對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一切憂心忡忡,整天後悔以前做過的事情。諾倫霍西瑪表示,大女人可以用“自我集中處理”法來應對壓力,而不是像傳統社會的“暴君”,拿家人和朋友來充當出氣筒。霍西瑪認為,許多女性感覺她們似乎無法改變所處的壓力環境,所以只好改變自己;她們將通過吃喝來改變自己的身體感覺,或者在腦海中一遍遍地思考壓力環境,但又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改變這種狀況。
大女人時代並未到來
既然大女人有那麼強勢,何不跑步進入“大女人時代”?這與傳統的性別文化不無關係。即便是處於女性解放前沿陣地的上海,大女人時代也並未到來。香港《讀者文摘》曾對港臺滬三地女性做過一次民意調查,有一項調查是“如果有一小時空閒時間,你會選擇何種活動”,上海女性選擇與丈夫(男朋友)親熱的比例最高,比香港高出一倍。著名學者艾曉明對此的解讀是,上海女性認同自己作為性別角色的位置,換句話說,就是偏于傳統和保守的上海女性多於港臺地區。
“上海女人畢竟還是傳統的東方女性。”美國斯坦福商學院“女性專場”上海招生委員會負責人汪維綱說。在去年的招生說明會上,30名上海女聽眾全部未婚,不少人表示“如果結婚,不會讀MBA”。可見許多上海女性外表很時尚,但骨子裏依然認同女性應該以家庭為重的傳統性別文化。而對於“七成以上家庭消費由女性作主”的現象,女性專家周美珍認為,這也只是表明女性地位的提高,並不代表她們獲得了家庭實權,或兩性權力關係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最近上海社科院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家庭中以丈夫做家務為主的僅佔5.3%,而且他們大多數只承擔不太費時費力的工作;57.6%還是以妻子做家務為主,像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照料孩子等瑣碎而繁重的工作,都是女方包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