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帥哥美女,正太蘿莉,著實讓人賞心悅目,心生憐愛。然而,倘若公正理性的天平因而傾斜於“外表美”的那一方,那就成了“美麗的錯誤”了。
外貌協會真的靠譜嗎? 美的都是好的嗎?
誰都不願承認自己“以貌取人”,可事實上,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將“美貌”與聰明、幸福、魅力、能力、成功等“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美麗的外表,猶如巨大的光環,眩暈了看客們的眼,催生出“一美俱美”的錯覺。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凱倫?迪昂(Karen Dion)、艾倫?波斯切特(Ellen Berscheid)以及威斯康星大學的伊萊恩?沃爾特(Elaine Walster),通過實驗證實了“美的就是好的”(beautiful is good)這一刻板印象的存在。
實驗要求大學生參與者觀看3張陌生人(外表的吸引力分別為:高、一般、低)的照片,並對這3位陌生人的人格特質、生活質量、事業成就進行評分。實驗結果顯示,相貌出眾者被認為更受歡迎,事業更成功,家庭生活更幸福。
許多研究都不約而同地表明,“美的就是好的”這一刻板印象為美貌者大開方便之門,獲得更多褒獎,擁有更多的追求者,更好的offer,更高的起薪,更多的選票……而無奈之下,那些相貌欠佳的實力派,卻只能暗自眼紅,忿忿不平嗎?
外貌協會真的靠譜嗎? 美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
當然,“美麗”這張通行證,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它甚至成為了絆腳石。當面試傳統意義上由男性主導的職位時,相貌出眾的女性往往敗北,這即是“紅顏禍水”(beauty is beastly)效應。
耶魯大學的瑪德琳?爾曼(Madeline Heilman)和洛伊斯?猿渡(Lois Saruwatari)探究了性別和相貌對管理類工作與非管理類工作求職的影響。研究發現,相貌出眾的男性,在這兩類工作的求職中均有優勢,而美麗的女性卻僅僅在非管理類職位的面試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在同性對象與異性對象的眼中,“美”也會掀起迥異的波瀾。人們欣賞異性,而樂於挑剔同性。尤其是,當這位同性還是個極富魅力的家夥時,內心的酸水,可想而知。為了保護那孱弱的“小我”,人們不得不對那位同性尖酸刻薄起來。於是乎,異性眼中的“西施”,可能成為同性口中的“狐貍精”。
這一現象,甚至波及到了組織決策領域。心理學家瑪利亞?阿格澤(Maria Agthe)等人發現,無論是求職面試還是入學選拔,無論是觀看求職者的照片還是視頻,無論決策者是男性還是女性,即使簡歷的內容一模一樣,人們依然傾向於欣賞和錄用相貌出眾的異性,而給予同樣富有吸引力的同性較低的評價。
外貌協會真的靠譜嗎? 美的進化論
環肥燕瘦,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著不同的美的定義。然而,科學家卻發現,人類對美的標準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對稱的面龐和身形,光潔細膩的皮膚,豐滿的胸部,總那麽招人喜歡。這是為什麽呢?
褪去文明的外衣,讓我們回到幾百萬年前,那茹毛飲血,狩獵采果的時代。那時的熱點問題,莫過於如何在危機重重的大自然努力生存和繁衍下去。在那時,“好的”就是“美的”。
面孔和身體的對稱代表著健康,與這樣的配偶結合不僅能受到更好的照顧,子女也能遺傳到優良的基因。年輕、貌美的女性最富有繁殖力,能生育更多健康的兒女。他們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勝出,延續種族,並延續至今。
時光悠悠,如今人類遠離了惡劣的自然環境,但對美的評判標準,依然保留著幾百萬年前的痕跡,習慣性地尋找這樣的“美”,喜歡這樣的“美”,卻不自知地忘記了這樣的“好”並不一定適用於現代,許多冤假錯案也就此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