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發明善惡榜: 十大善良發明與十大邪惡發明
十大“善良”發明
最近一個專家斗膽斷言:科幻小說中出現的奇思妙想,都會變成現實,只不過出現的時間長短而已。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話,人類的未來將麻煩叢生,因為並不是所有發明都有益於人類的進步。但以下十種設想是人類最需要的,只不過短時間內很難變成現實。
1. 星際旅行
所謂的星際旅行指的是星球與星球之間的載人和無人飛行。準確地說,應該是?星之間的飛行。在科幻小說中,駕駛星際飛船上演星際旅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科幻迷對此早已是耳熟能詳。毫無疑問,?星際旅行的難度要大大超過行星際旅行,原因就在前者的旅程更長,這種長度超出我們的想像。但讀者不妨想像一下,如果駕駛飛船前往另一個遙遠世界,發現新的地平線和“太空殖民地”全在眨眼之間,那將是怎樣一種景象?
能否實現?
美國宇航局“突破推進物理項目”已經確定,要讓星際旅行成為可能,必須有兩大突破:一是找到一種能夠獲得最大速度的推進方式,這一點是有可能做到的;二 是打造一種新的船載發電方式,為飛船攜帶的裝置供電。
2. 外星環境地球化
外星環境地球化是一個假想過程,即改變地外行星的大氣、溫度、地形或者生態,讓它們成為“另一個地球”,最終實現適於人類居住的目的。如果要實現星際殖民,地球化必須首先成為一種現實。但對於人類來說,向整個星系進軍並開拓殖民地是否是一個終極夢想呢?
能否實現?
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外星環境地球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實現生態合成,也就是讓地球物種適合於外星上的小生境。二是在行星上構建一個適於居住的圍地,隨著觸角的延伸,這個圍地最終將行星上絕大多數可用區域囊括其中。
3. 太空梯
在設計上,太空梯可用於將天體表面的物體運到太空。太空梯通常指的是從地球表面延伸到對地同步軌道的裝置,形象地說,就是打造一條永久性的“纜繩”。利用“彈弓效應”,太空梯可幫助完成在太空進行的建造項目,同時也可用於發射衛星和太空旅行。
能否實現?
絕對可以。最常見的想法就是利用纜繩——通常是電纜——將地球赤道附近的地面與對地同步軌道的一個點連接起來。由於地球自轉,纜繩末端的慣性可抵消重力,同時讓纜繩保持拉緊狀態。飛行器可以通過纜繩“爬”進軌道,無須採用火箭推進的方式。
4. 能量盾
能量盾是一種力場,在設計上可以通過吸收衝擊力或者改變其方向抵禦武器進攻。具體操作時,能量盾將被投射到物體表面或四週空間。它們的工作方式經常是吸收或者消耗來襲武器的能量。毫無疑問,長時間“上崗”抵禦類似攻擊會削弱能量盾的防禦能力,最終成為一件廢物,這樣一來,受保護的地區便成為易受攻擊的對象。
能否實現?
打造能量盾的難度可想而知。科學家正對可能性進行研究,但在能量盾成為現實前,他們還有大量障礙需要逾越。從經濟角度上說,投射能量盾的成本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從技術上說,所有的一切都要歸結于打造一種固態能量。一旦做到這一點,我們離成功研製能量盾的日子就不遠了。
5. 萬能藥
所謂的萬能藥就是指能夠治療所有疾病的“神藥”,進而延長人的壽命。它是戰勝癌症、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所有疾病的終極手段。幾千年來,萬能藥一直被視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隨著醫學研究不斷取得進步,我們離成功研製萬能藥一定會越來越近。
能否實現?
從理論上說是可以的。每一年在遺傳——尤其是對遺傳基因與環境間相互影響的研究——和免疫系統領域取得的醫學進步,正讓成功研製萬能藥變得更為可能。 也許,在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萬能藥便會橫空出世。
6. 反重力
反重力指的是創建一個不受重力影響的地區或者物體,從方式上說,它並不是像氦氣球那樣利用一個具有不同特性的反作用力對抗地心引力,而是採用技術干預消除產生重力的基本因素或者讓它們無法對一個地區或者物體施加影響。反重力具有很大的實際應用價值,例如降低運輸成本、在太空中控制引力等等。
能否實現?
簡單地回答是“不可能”。然而,一些理論似乎暗示反重力確實存在,或者說, 至少有這種可能性。在所有與反重力有關的效應中,最常見的一個莫過於比費爾德 ·布朗效應。從技術上說,這種效應並不是真正的反重力,只是它的一個“複製品”。 比費爾德·布朗效應指的是一些正離子依附在一個光滑負電極上並再次中和。在這一過程中,帶電離子和空氣間隙中的中性空氣分子之間會發生數百次撞擊,導致二者之間出現動量傳遞,進而在電極裝置上創建一張定向力網。
7. 倣生移植
倣生涉及生物學、工程學等多個領域。從醫學角度上說,倣生指的是通過機械裝置替代人體器官及其他部分或者增強其功能。倣生移植與安裝假肢略有不同,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模倣甚至超過器官原來的功能。從技術角度上說,倣生移植涉及特殊技術的研發,它是對生物學的一種模倣,用以適於外部環境。比如說模倣海豚皮的船殼、模倣蝙蝠回聲定位能力的聲吶、雷達以及醫學超聲成像技術。
能否實現?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這種技術的研發已經有很多年曆史了,雖然仍停留在初期 階段,但很多裝置已經浮出水面。應用倣生學技術的例子包括維可牢尼龍搭扣和“貓眼”反射鏡,醫學倣生學的例子包括人造心臟和耳蝸移植。
8. 全球性市政無線網
市政無線網路無疑是一個極為前衛的想法——將整個城市變成一個“無線接入區”,最終讓無線訪問因特網成為一種全球性服務。眼下,通常採用的方式是部署一個無線網,為城市的大部分地區或者全部地區提供市政無線寬帶服務。典型的設計是利用安裝在室外——通常安裝在電線桿上的數百個路由器。市政無線網路操作 人員扮演的是無線網路服務提供商的角色。
能否實現?
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城市已經採用了這種技術。然而,由於不具有足夠普遍性,所以尚未成為一種主流。通常情況下,一傢俬營企業會與當地政府緊密合作, 鋪設和管理這種無線網路,所需資金往往由這傢俬營公司和市政府共同提供。一旦投入使用,無線網路服務可能是免費的,同時向廣告客戶出售廣告空間以彌補運營成本。雖然服務是免費的,但還是會向每一個用戶或者團體收取月租費。
9. 大西洋隧道
大西洋隧道是一條理論上的隧道,它橫跨北美洲與歐洲之間的大西洋,讓實現 大規模運輸成為一種可能。在所有被提出的運輸方式中,火車當仁不讓地成為最大寵兒。據設想,在先進技術幫助下,火車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300至5000英里(每小時500至8000公里)。類似這樣一條隧道帶來的好處可以說數不勝數——從紐約到倫敦的旅行時間銳減至一小時之內,貨物運輸時間和成本也隨之大大降低。
能否實現?
建造跨大西洋隧道的計劃還沒有被提到日程上來,仍只是一種設想而已。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積極從事這樣一個龐大項目。現在的主要障礙就是成本,建造這樣一條大隧道的費用高達12萬億美元。此外,當前的材料科學也沒有發展到能夠完成如此龐大項目的程度。跨大西洋隧道的長度是目前世界最長隧道的215倍,而建造成本可能是後者的3000倍。
10. 移民海洋
向海洋移民是一種理論,也是建造永久性海洋人類居住地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的一種實踐。這種居住地可能漂浮在海面之上,或者被置於海底,又或存在於中間位置。海洋移民的優勢在於拓展適於人類居住的區域和增加資源獲取方式。此外,在向海洋移民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教訓也可幫助人們驗證向太空移民的可能性。相對於太空來說,在海洋上演這一過程要簡單得多,因此成為首選對象。此外,海洋也可充當太空移民的一個試驗場。
能否實現?
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向海洋移民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考慮經濟因素。為了實現自給自足,海洋移民的優勢必須與海洋本身的特性結合起來。雖然減少了獲得陸地的成本,但建造漂浮的可以在開放海域“存活”的建築物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有關海洋移民過程的所有可能性中,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利用潮汐能發電。